开放中原发展研究中心

开放中原发展研究中心

示例图片三
网站首页 > 发展研究 > 研究文章

张大卫: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八次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8-11-01 08:43:33 开放中原发展研究中心 阅读

开栏语

2018年10月19日上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八次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地区经济形势与补短板、稳增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部分成员及特邀专家出席会议。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了此次会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主题发言。


张大卫副理事长:

尊敬的范秘书长,聂董事长,汪总,各位专家:


来到这里非常惬意,临轩而坐,书香氤氲。窗外黄浦江水什么时候由浑变清了?这可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前几天我到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帮年轻人在一块聊天,有人问我找朋友的标准是什么?我说一个是诚实善良,第二这个人要爱读书、有情怀,这样的人有人文情怀,有精神追求,一般出不了大错。我们在中投咨询的建投书局开会,这是一个非常有情怀、有品位的公司,这个公司的经营和未来一定会不错。     


范秘书长让我讲讲东北,我讲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第二个讲讲我对东北振兴的一些想法。


关于当前的经济政策,我很赞成范恒山同志最近说的一句话:“区域政策的精髓是分类指导,他说得特别好。十八大前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对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陆续密集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和战略规划,地方都很高兴。经国务院批准之后,这些意见和规划都被地方同志称之为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当时我在河南,帮我们批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实践证明,这些规划实施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规划批多了之后,也有一些非议。有一次在一起开会,发改委主要领导同志问我,他说你对这种议论怎么看?我说我们国家疆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用一个规划、一个战略管全国显然不行,国家协调支持各地发展,就是要帮助各地研究找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这体现的就是“分类指导”。


过去我们常说,区域政策的目标,是要解决区域间协调发展,促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和实现社会分配公平,但这些理想化的目标在中国这样复杂的国情面前太过理论化或者教科书化。进入新时代,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帮助地方搞政策优惠,打造政策洼地,抢占政策先机的实用主义做法显然不行了。为什么地方上仍然对区域发展战略,对于各地分类指导规划和意见有着饥渴的诉求呢?正是因为这些规划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很强的生命力,从而深受地方欢迎。刚才洪银兴同志也提出国家对长三角的发展,对其培养新动能要给予支持,这些要求并不一定是要钱的,但是确实要引起重视。


现在我们出台的很多区域政策,更多是推动改革开放,是向内使劲打造制度高地,是调动地方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正如基层同志讲的那样,“不要枪不要炮,只求上级发顶帽”。这其实是在区域发展问题上,我们国家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对于很多地方来讲你给我一顶帽子,我不要钱也不要物,只要你承认我、肯定我,放手让我干,不用条条框框约束我,我就能让一个地方创新发展。那么这顶帽子意味着什么呢?它主要在于“定位”和“赋能”。“定位”,我们常称之为“战略定位”,它是从客观条件出发,回答“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在“定位”时,战略目标和战略设计不要求面面俱到,要突出功能、专业化,差异化、高质量和高标准,把区域发展的眼界和心劲提起来,提升城市或区域的能级。


 “赋能”是管理学和心理学上的词,最近常被一些平台经济企业所应用。它所要回答的主要是“给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的内涵包括下放权力,输入价值和能量,授以激励和必要的约束。在这个前提下,你再帮他打开空间,打破区划,打造基础,打好机制,其他的问题,他自己靠市场解决,市场更加重视的是政府发出的引导性信号。这就是区域政策需求方对供给方的内在要求,因而今后在对区域发展的指导中,我们要更多研究定位和赋能问题。



第二个问题,东北振兴问题。

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国企改革、减税降负、加强资源开发、发展优势产业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推动东北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目前应该已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走出了谷底。但是东北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目前的态势下,仍然是低速发展的一个大区域。上半年辽宁增长5.6%,黑龙江增长5.5%,吉林增长2.5%,是全国增长最低的区域。东北出现了很多新困难,出现了经济增速持续走低、市场和创新活力不足、生产企业经营困难、少子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还有人才流失等等。这被有些人称之为“新东北现象”。


最近总书记视察了东三省,对于东北老基地的转型升级和促进东北振兴提出新的要求,特别强调东北振兴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二是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三是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三个“下功夫”说得非常好,我觉得要解决东北问题,这句话真是切中肯綮,点到筋骨点上了。


关于东北区域发展,我前段时间做了一些调研,个人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一是东北地区要用好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题材。目前,随着半岛弃核问题的突破和南北关系的改善,整个东北亚局势出现缓和。这为这个区域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东北地区一定要抓住抓好,比如中日韩自贸区问题,关于中蒙俄战略通道问题,关于构建东北亚经济圈问题,还有沈抚一体化等等这些国家的区域重大战略。


 二是要将东北发展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紧密衔接,比如“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要注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衔接,东北发展问题上我仍然主张适时推出环渤海经济区或者环渤海经济圈或者环渤海城市群这个概念,把市场统一起来。环渤海这个大区域内,有一个面临共同发展的市场问题、功能调整和分工问题、机制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都要统筹研究解决。比如,各主要港口间的协同合作问题。环渤海大湾区的统筹发展,可能和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一样,有非常重大的世界级的意义。


第三个问题建议要注重打破东北地区市场开放的空间物理障碍。主要是两条,一是体制性的。比如山海关瓶颈,没有去过东北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大宗商品的物流,通过铁路运输的话,山海关确实卡脖子。内地物资出不去,东北的物资进不来,因为山海关这个区域归属于三个铁路局管。山海关车站归沈阳铁路局管,秦皇岛车站归北京铁路局管,大秦铁路归太原铁路局管。这种机制性障碍,一个小区域内三个铁路局管,运输调度相互打架,物资流通不畅,对东北市场的繁荣是有影响的。这些情况随着铁路局改成公司,可能已有所改善。没改善的话,要下功夫克服掉。二是工程性的,要用快捷便利的交通,把东北市场和华东、华中、华北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什么长三角,珠三角辐射作用那么强,它向周边扩散辐射的时候是没有空间障碍的,要素流动的各种通道是畅通的。除了山海关瓶颈,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跨渤海大桥的修建,我认为修建这个大桥如果技术可行,如果国家安全包括生态上没有什么大问题的话,这条大桥会使东北和我们国家增长的重要引擎华东地区实现高效的连接。大幅度缩短的距离,降低的是发展成本,提高的是发展效率。这对增强东北市场的活力,促进东北振兴非常重要。


最后一个观点,我主张对东北地区要找准各地突出性、综合性、迫切性的问题。过去一张规划管到底是不行的,一副药治百病的思路要调整,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东北振兴如何做到分类指导,我认为应强调“因城施策,分兵突围”。大家都困在这里了,但是东北很多地方有自己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有自己的出路和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因城施策。有些地方创新有积极性,市场有活力,要鼓励、引导他分兵突围。抚顺、鞍山、丹东、大庆、齐齐哈尔、伊春,这些城市面临的困难是不一样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是不同的。因城施策,分兵突围,就是要鼓励这些城市寻找适合自己的转型道路,在城市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在这方面,很多国际城市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如德国鲁尔地区的博特罗普市,丹麦的哥本哈根,西班牙巴塞罗那等。东北产业底子厚,基础设施条件好,环境在改善,动能在转换,只要指导到位、奋发有为,振兴是有希望的。我就汇报这么多,谢谢大家!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4 www.metinf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