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研究员赵纪周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
赵纪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研究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得到长足发展。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人员队伍日益壮大,成果数量迅速增加,学术影响不断提升。同时也存在某种不足,如有些研究仍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或观点“奉为圭臬”,似乎不套用“洋理论”就是“非学术”“无创新”“低水平”,就不能与“国际”接轨。今后,既要坚持“洋为中用”也要避免“教条主义”,着力推进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成绩显著
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等西方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家间关系的演进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交叉性学科。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际格局的演化以及大国关系的调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与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国际关系在学科建设和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国学界包括国际关系研究界对中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以及中国—中东欧合作等问题的原创性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因此,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把握时代脉搏、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并日益融入世界的过程。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运用和创新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术界投入很大力量翻译、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帮助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以较快步伐跟上国外同行的研究动态。但同时,国内有些研究也出现了一定的模仿甚至崇拜西方理论框架、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风气。国际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国内学界要更多从中国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秉持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
在国际关系学界,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长期居于强势地位,形形色色的论断或名词等层出不穷。相对而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仍待加强。
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注重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必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但世界和平、发展繁荣和人民幸福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梦想,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携手并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因此,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应该坚持中国立场,具有全球视野,对时代发展潮流、世界格局演变趋势以及人类社会现实等形成更加清醒、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而不能按照西方某些思维逻辑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国学者要更加注重运用中国传统理念,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话语体系构建作出更大贡献。
因此,破除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迷信,走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窠臼,对于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成果的产出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研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解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重要使命,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学科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各环节。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确保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在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始终把解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重要使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把解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重要使命。要从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伟大业绩中挖掘新经验,提出新问题,发展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产出新成果。要全面深刻认识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面临新挑战,抓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探索和回答新形势下出现的前所未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研究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探究国际关系发展的逻辑与趋势,揭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解答中国与世界互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证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三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进一步夯实必要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建立一定的体系保障,既要挖掘历史也要立足当代,既要借鉴国外也要回归中国,既要把握现实也要面向未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理念、中国机遇备受全球瞩目。中国学者在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中要继续运用好、传播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以及“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等中国特色话语。要善于在研究中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表述,确保中国学者讲得清、国外同行听得懂。要提出更多能够体现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立场的理念、倡议和方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