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仕胜:2022年中印关系怎么走?阿富汗怎么办?
展望2022年南亚形势主要看三条线:中印关系怎么走?阿富汗重建怎么搞?“带路”建设与印太战略怎么“斗法”?
总体看,就是“两确定、一不定”。“两确定”是指中印关系仍将低位徘徊,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与“印太战略”在南亚地区的地缘博弈将更趋激烈,这两个确定实际上也是2021年情势的延续;“一不定”是指阿富汗局势的未来走向仍不太明朗,向乱还是向治取决于国际社会、地区国家与阿塔的互动程度与效果。当然,确定中仍然存在着不确定,不确定中也依旧存在着确定。
一、中印关系怎么走? 2022年的中印关系仍将延续2021年“稳定态下低位徘徊”的走势。 2021年的中印关系好似“三无产品”,即无战略互信、无前进动能、无正常互动;而且,两国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正遭受竞争与对抗的明显压制。在可预见将来,印度对华安全防范的态势仍将抑制印度与华发展合作的态势。只要新德里自感印美战略合作的获益面仍明显大于印中战略对冲的损失面,印度就会继续全方位深化与美的战略合作与安全互动。 尽管如此,2022年的中印关系也会间或出现趋缓向好的一些亮色。这主要由五个原因促就。 第一,经过两年的相互调适,双方似乎找到了新的相处之道,即处理彼此关系时不再只是从邻国外交层面出发,更主要是从大国外交层面考量。 对印度而言,其对华外交早就被置于大国博弈的轨道。新德里这两年特别是2021年不再顾忌与各类反华、制华势力进行战略合作、互动、和应,特别是越来越配合美西方在南海问题、涉藏问题、意识形态斗法、产业脱钩等领域的对华敌视政策。未来,这种趋势仍会大概率继续。 对中国而言,近两年的外交实践中已逐渐将对印外交首先放置于大国外交的框架下,不再只是纳入到邻国外交的范畴里(进行处理)。中国的邻国外交特点鲜明,即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亲诚惠容,着眼长远、着眼大局,着眼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但中印互动难以完全适用于这种邻国外交,中印互动日益具有大国外交的特色,即基于对等互惠原则,能合作就合作,该竞争就竞争,能对话就对话,该斗争就斗争;直面争议,不忌惮对抗;在涉及主权、领土问题上绝不将就,也不迁就。 具体到对印关系上,中方不再每每将之与对美关系、对俄关系等大国关系挂钩,不再每每将之与邻国关系挂钩。比如,2021年,在印度缺席的情况下,中国仍牵头召开中国-南亚疫情防控外长会,且建立起中国-南亚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与南亚其他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疫苗外交;“一带一路”在南亚其他国家的项目推进虽仍然对印度保持着合作性开放。 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印度出台的各种非友善的对华经贸政策,特别是大搞对华“双替代”策略(即以“印度制造”和“第三国制造”替代“中国制造”),并没有予以对等制裁,仍然保持着继续合作的态势。2021年前11个月两国贸易额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142.63亿美元(其中,印对华出口26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8.5%;印自中国进口87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9.0%)。早在2010年,中印两国前总理即曾达成意向,希望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破千亿美元大关。最终达成这一目标竟花了11年,而且是在疫情肆虐期间实现的。 这说明,尽管印度奉行“去中国化”的经贸政策,但两国供应链产业链已嵌入很深,市场规律难以抗拒,印度市场依然非常欢迎中国价廉物美的制成品、关键原材料、零部件。而且,对于莫迪政府而言,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不管是制成品还是中间品抑或是如基药这样的关键原材料)有助于印度保障生产秩序、抑制国内基本物价。物价稳,生产稳,政局就稳。因此,基于国内政治原因、生产条件以及市场规律,莫迪政府在可预见的将来仍难切断与华经贸关系。经贸关系至少仍将是2022年两国关系中的最大亮点。单就经贸关系而言,中印关系确实越来越像中美、中日甚至中澳关系,逆势上扬。 而且,中方将对印外交果断纳入“大国外交”轨道其实也符合新德里多年来的期待。自尼赫鲁时代起,印度就一直希望中国将印视为大国。 这种外交转换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必对对方的外交战略过于敏感,过于期待。没有过高的期待,即意味着没有过多的失望,两国关系保持一种稳定态,至少不会出现“过山车”现象。这是明年乃至未来几年中印关系将相对稳定的第一大原因。 第二,俄国的协调作用不容忽视。处于美欧联手遏制之下的俄罗斯绝不希望中印交恶。中印均为俄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伙伴。2021年以来,普京总统一直在努力推动中印俄峰会机制化。俄方领导人的努力显然也利于增进未来中印关系的稳定性,毕竟对俄关系也是中印两国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华而言,若能在俄罗斯的协调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印度干扰,甚至能对冲“印太战略”框架下的美日澳印四国安全合作,那自然再好不过。另一方面,对印而言,印度莫迪政权也不会反对通过这一机制以最大限度地稳定对华关系,毕竟与华交恶对其改善大国崛起环境已经产生诸多不利;而且,若能成为两大峰会机制,即中俄印峰会和美日澳印峰会,唯一的“双跨”国家,确实也能满足印度“大国角色”的强烈心愿。2022年中俄印峰会若能机制化,三国领导人今后将在金砖峰会、上合峰会、G20峰会、东亚峰会乃至联合国大会之外又拥有一个新平台,三国间的战略互动更为频繁,这显然也能增加中印关系大局的稳定系数。 第三,两国高层,特别是中方高层依然非常重视中印关系。2021年至少有两件外交动作表明了这一点。其一,两国领导人互发慰问信,“错时”完成了一次友好互动。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主席就印度再度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向莫迪总理致电慰问,热情提供相关援助,保障对印防疫物资出口通畅;莫迪总理8月中旬对我郑州特重大暴雨灾难也来电慰问。这体现了两国领导人“邻望邻好亲望亲好”的美好心愿。其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021年12月6日为即将离任的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饯行。大使离任,国委送行这样的事本不多见,足见中方很重视对印关系。在饯行中,王国委提出了“三要三不要”:一要相互理解,不要误解误判;二要着眼长远,不要为一时一事所扰;三要彼此成就,不要相互消耗。王国委还指出,双方在涉及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大目标上,可以也应该继续站在一起。这完全可以作为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指导原则。 第四,边境争议地区仍将呈现出少有的稳定状态。2021年不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冲突,即便是小的摩擦也只有两次,且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有效处理。这充分表明,两国高度重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两国现有危机管控机制行之有效。此外,两国2021年度一共举行了5轮军长级对话,在一些边境争议热点实现了双方一线军队的脱离接触。这说明,对话沟通非常重要,有助于争端逐渐化解。2022年仍将延续这种状态。 第五,两国仍在诸多问题上拥有共识。这从2021年11月26日召开的第18次中俄印外长对话之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可见一斑。声明共列出了33项共识,包括在国际现有秩序、多边主义、疫情防控、反恐、地区稳定、气变、国际体制等重大方面的三方共同看法。这些共识显然也是过去30余年间中印开展全球合作的润滑剂。这充分表明,中印两国未来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利益方面,仍然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在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地谋求民族复兴的同时,中印确需在国际场合公开倡导并联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与关切、继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鼓而呼、推而行。大国就应有大国的样子,就应有大国的担当。而且,这样的合作必将为两国双边对话与合作营造更加友善的氛围。 2022年的中印关系走向值得期待,明年或会出现更多亮色。
二、阿富汗重建怎么搞? 2021年的阿富汗变局应是20年来甚至40年来这一地区出现的最大地缘政治、安全、经济格局变化。其重要标志是,阿富汗重建由美西方主导转变为阿富汗塔利班主导,阿富汗反恐由美国主导转变为阿富汗塔利班主导。阿富汗2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既无美西方大兵又无美西方外交官的境况。最重要的是,阿富汗政治版图在过去40余年里第一次结束了城乡分立的格局。从农村、山区到城市,阿塔成为了阿富汗唯一一支强大的统一力量。40余年来,阿富汗国土上第一次没有了明显的反政府武装力量。自阿塔2021年8月15日进城(重返喀布尔)以来,尽管伊斯兰国搞了几起血腥恐袭事件,但阿富汗全国暴力活动几乎一夜清零。 然而,考虑到阿富汗当前的多重危机,特别是日趋严重的粮食危机与财政危机,阿富汗这种“低暴力”现象究竟是一种新常态还是一种新变态,依然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阿富汗安全局势在2022年将如何演变?主要看阿富汗重建怎么搞。 如果阿富汗重建步履维艰,明年春天阿富汗人道主义危机特别是粮食危机依然存在(世界粮食计划署2021年12月中旬表示,超过2300万阿富汗人,即超过阿富汗一半的人口,将在这个冬季面临“严重”的食品短缺,并将迫使数百万人在移民和饥饿之间做出选择),甚至进一步恶化;或是明年春天阿富汗财政危机更加凶险,而国际援助又是杯水车薪,喀布尔政府不得不继续拖欠各种公职人员薪水,不得不放弃提供诸多公共产品的挣扎,那么阿塔政权很可能陷入瘫痪境地,这个国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动荡、骚乱。若阿塔不能及时有效控局,小乱即成大乱。一旦动乱迈上加速度的轨道,最终必是内爆、内战。一旦阿富汗陷入大乱甚至内战,阿塔将难有余力继续军事打压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届时“伊斯兰国”必然会在阿富汗乘乱坐强坐大;其他暴恐组织也会“死灰复燃”。 因此,地区国家、国际社会必须要在2022年采取更加有力行动,综合施策,提前遏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支持推动阿塔所有、阿塔主导下的阿富汗重建。地区国家甚至还可以走得更远一些,即通过内部协调,率先承认阿塔政权,以打破当前外交承认僵局。打破这一僵局将十分有利于化解前述多重危机,有利于推进阿富汗重建迈上正轨,有利于提前防止阿富汗再陷内乱、再度成为地区乱源和暴恐天堂。 接受阿塔即是承认阿富汗现实。阿塔已是过去40年来阿富汗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它真正结束了阿国内的反政府武装。将来,阿富汗也难有其他力量可与之匹敌;即便阿富汗重陷内乱甚至内战,阿塔仍将是一支难以匹敌的强大存在。阿塔武装力量现在已全是美式装备,甚至拥有了空军。过去10余年来,美国训练的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中的精锐部分尽数被阿塔收编。即便以美国为首的美西方社会对阿塔政权进行财政制裁,阿塔控制的阿富汗海关收入(每个月至少6000万美元,一年近8亿美元;此外,阿塔过去每年还有4-5亿美元的毒品收入和4-5亿美元的矿产收入;如今,阿富汗松籽年出口也能挣8个亿美元)完全可以养活阿富汗塔利班的精锐部队。仅就财力支持而言,任何其他的或明或暗的反塔力量都难以望其项背。 关键是,即便阿塔政权被推翻,阿塔仍拥有广大农村、山区根据地。阿塔“退可守进可攻”的强势地位难以被逆转。美国直到了阿富汗战争打了10年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才被迫与阿塔接触、对话;苏联在阿富汗打了十年战争也没有彻底认清乃至解决这一问题。苏联人也好,美国人也好,直至被迫撤离之前,也只是控制了环阿公路沿线上的阿富汗十余座城市。尽管城市经济曾因外军驻扎而出现过短暂繁荣,市民生活甚至能与世界接轨,但广大农村却一直是反政府反驻阿外军的大本营。城市的繁荣尤如空中楼阁,外国大兵一撤,尘归尘土归土。当年,苏联红军一撤走,其所扶植的喀布尔政权及城市经济就坚持不下去了;如今,美国大兵撤走,同样的,其所扶植的喀布尔政权垮得更是迅雷不及掩耳,城市经济一落千丈,陷入多重危机。由此可见,美国人毅然决然地撤出阿富汗,绝非仅仅是要集中力量对付中俄,更是因为美国从其在阿富汗的反恐与重建努力中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光亮。 鉴于阿富汗未来向乱或向治都将与阿塔密切相关,国际社会特别是地区国家有必要将阿塔视为阿富汗反恐与重建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唯有这样,阿富汗重建和反恐才有可能迎来成功的希望。这也是美国过去20年阿富汗经略失败的最大惨痛教训。未来阿富汗重建要想产生实效,必须由过去的美西方主导过渡到阿塔主导。为此,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要在2022年相向而行,携手将阿富汗重建带上正确轨道。 首先,帮助阿塔度过今冬明春的粮食危机。其次,帮助阿塔度过财政危机,稳定货币,保障各级政府公职人员、警察、医院学校等重点公益事业单位的职员能够按时足额领取薪水,维持政府最基本的运转,保障政府具有最基本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第三,帮助阿塔制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年复一年的人道主义援助不可持续。外来援助只能救急于一时,而不能救穷于一世。第四,鼓励甚至敦促阿塔认真反恐,最大限度地解决地区乱源问题。前三点是促成第四点的前提。援助与帮抚远比施压更能推动阿塔主导的阿富汗反恐与重建迈上国际社会所期待的正确轨道。一味施压,只会令阿富汗塔利班变得更加强硬。目前的阿富汗塔利班自信心爆棚、荣誉感爆棚。他们自认为打败了苏联红军、打败了各路军阀、打败了美国大兵。对于拥有这样人设的阿塔而言,任何来自外部的施压只会激起他们更为强烈的抵触。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阿富汗问题更为棘手。 关键是,不论未来阿局势如何演变,阿塔已是一个强大存在。既如此,不如趁着阿未乱之际,承认阿塔,帮助阿塔,指导阿塔,为此而付出的成本要比乱起来后再去收拾要小得多。 总之,一个由阿塔长期执政的阿富汗将有利于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
三、“一带一路”建设与“印太战略”怎么“斗法”? 2021年,“一带一路”建设和“印太战略”在南亚的地缘博弈愈发激烈。2022年,这种博弈将会更趋尖锐。 2021年里,中国政府将南亚“一带一路”建设与疫情防控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中方倡导召开了第二次中国-南亚疫情防控外长会,并随后建立了紧急物资储备机制;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在斯里兰卡进展不俗,汉班托塔港口配套建设与运营、科伦坡港口城建设等均取得明显进展,并开始产生积极的连锁效应;在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迈入第二阶段,稳步产生经济效益,反哺民生;尽管尼泊尔政局陷入内乱,但有关跨越喜马拉雅的“带路”项目的磋商并未中止。 与此同时,在美日澳印推动下,“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地缘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地向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深度推进。特别是美日澳印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已在疫苗生产上出现明显进展(建立起“疫苗生产伙伴关系”),并开始布局稀土、半导体等领域的“稳定供应链”建设;美国的千年挑战公司(MCC)、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等不断诱压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加入“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基建规划;美已将南亚作为“印太透明倡议”重点;美印已设立清洁能源金融工作组强化双方能源安全合作;美日印建立了三边基础设施伙伴关系;美日联手在斯、孟、尼等国开展互联互通项目合作;印日亦建立“亚非地区经贸合作平台”,重点在斯、缅、孟等第三国开展基建合作,等等。我在南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遭遇来自“印太战略”的越来越大的战略对冲。 2021年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即欧洲大国、欧盟等纷纷表现出对“印太战略”的兴趣,纷纷推出各自的“印太战略”文件以及相应的“印太战略”推进机制。2022年将会有更多的欧洲国家参与到南亚及环印度洋区域的印太地缘经济板块的建设中来。 此外,美国在2021年7月推出了“重建美好世界”(B3W)基建计划并承诺将投入40万亿美元,欧洲在12月又推出“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基建计划并承诺将投入3000亿欧元。尽管目前而言,这两笔巨额投资从何而出,仍然是一个巨大问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欧这两大基建规划今后必会参与到“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缘博弈中来。 在这种日趋尖锐、激烈的地缘经济竞争中,两大战略体系依然存在着值得被挖掘、培育、发展的合作空间。 美欧虽有恢弘的基建规划,但各国政府财政都缺钱,均通过政策激励来鼓动私人资本参与互联互通建设规划。然而,长线的基建项目一般吸引不了注重捞快钱、多回报的私人资本的投资兴趣,而这方面,中国国企可大有作为,且不少中企是“基建狂魔”。这在客观上为两大战略体系之间的发展合作,即构建“中国国企和美欧日印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提供了某种可能。 考虑到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毕竟不是中与美欧日印的核心战略竞夺地区,在这个地区与搞基建合作,颇为适宜,也具可操性,值得尝试。
本文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我中心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